「選擇在努力之前」
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老話
在早期的台灣社會,大部分都是選擇一份專業,從一而終
但是到了民國80年代開始有很多人對自己選擇的專業感到不滿意
又或者發展性不好想要轉換跑道,於是中年轉職,過去的努力就打掉重來
民國90年代開始,大學畢業生激增
同時也產生許多的大學生步入職場後,並不感到滿意
於是重新學習專業,過去四年打掉重來
或許很多人覺得可惜,甚至浪費錢
但比起40年的職涯生活,用四年認清"這不是我要的"值得許多
就是因為這樣的風氣漸長
7年級生出社會後,被冠上了"草莓族"的稱號
經不起一點辛苦磨難,就選擇放棄不待了
(圖片來源-網路)
但在7年級生的思維裡,就如同愛迪生的故事:
"經歷了一千九百九十九次失敗後,他認為那不叫失敗,只是發現了一千九百九十九種做不出燈泡的方法"
如同這些畢業生,用四年的時間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喜歡這份產業
於是「選擇必須在努力之前」這句話就開始流傳了
與其你花大量的時間嘗試之後才發現結果不是你要的
不如在一開始就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
以避免浪費那些努力,讓這些累積化為烏有
但問題來了
「在還沒開始努力之前,誰知道會有甚麼結果? 又怎麼知道那是不是自己要的結果呢? 」
最後,還是在努力了3-5年後發現,"啊! 原來這就是結果,這不是我要的"
問題還是回到了原點,根本不可能在努力之前做出"好的"選擇
那些能夠說出這些話的人,只是"剛好"選對了而已
這些聲音,也在現在的社會上不斷出現
普遍認為只有成功人士才能說出這些話,根本沒有參考價值
成功的人說甚麼都是金句名言,失敗的人說的在精闢也不過是個屁
(圖片來源-網路)
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?
在這裡 溫ㄤ 提出一些看法
其實許多"成功人士"的金句名言並沒有錯
「選擇要在努力之前」這句話也並沒有不對,只是它忘了把下一句補上
那就是『思考要在選擇之前』
之所以會發生在某個專業市場領域裡面奮鬥
過了3-5年後卻發現那樣的結果並不是自己所預想的
最大的原因就是,在踏上這條路之前
從來不曾好好的思考過
● 在這條路上遇到的困難是我可以接受的嗎?
● 走上這條路後我會不會後悔?
● 這條路最終帶來的結果會是我喜歡的嗎?
● 我是否願意面對所有這條路上產生的挑戰呢?
雖然所謂的"成功"是不可能完全複製的
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一定有其軌跡可以參考
有些人可能真的是碰巧選對了,生逢時運搭上順風車
也有許多人,是因為在選擇之前,花了時間用心思考
我們都知道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成功一定要努力
「天道酬勤」這是上一篇文章
提到的一句話,也是溫ㄤ很喜歡的一句話
但問題是,你在哪個部分做了努力? 你的勤勞用在哪裡?
許多人非常的勤勞也非常的努力
譬如在大太陽底下工作的工人們
一大早就要上工,面對一整天的體力活、太陽曝曬沒有一句怨言
甚至有的夜間、假日還要繼續加班工作
非常努力、也非常勤勞
(圖片來源-網路)
但是同時在另一個部分,它卻是非常懶散、非常怠惰的
為什麼這麼說呢?
當你去問工人,你在這個領域做這麼久了,為什麼部試圖帶屬於你的工班
你有了自己的工班就可以開始接一些小工程
進而成立公司,招募更多的工頭,擴大營運、增加營收
於是你會聽到"阿不要啦,我不善常做這種事啦,做這些很麻煩,要承受更多的壓力,我不懂這個"等等
表示他在「思考」這件事情上是怠惰的
並不是他沒有成功的機會,而是因為他在付出努力與勤勞之前,並沒有好好的思考過
(圖片來源-網路)
同樣的,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對於你現在所選擇的路是否已經做過「思考」呢?
如果還沒,你可能要回頭想想上面幾個問題
不然未來的你,可能就會成為那些抱怨社會、抱怨公司、甚至抱怨自己的人
如果你不甘現狀,你想要在未來有所成就
記住『思考要在選擇之前』